大型銅雕《老子》誕生記
文載/《雕塑》雜志
二○○五年九月二十日,由著名雕塑家、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吳為山創作雕塑、山西宇達集團公司放大、制造、安裝的大型青銅雕塑《老子》落成于江蘇省淮安市缽池山公園,并成為江蘇省第四屆園藝博覽會的主題雕塑。
此尊雕塑高16米,重達60噸, 老子身著寬敞道袍,大袖飄拂,垂眉長髯,雙眼凹陷,洞達深遠。大耳的夸張,皺紋、雙顴、眉弓的強調,賦予了道家的對"物而不化"、"壽同天地"夢想的追求。衣紋采取了線條、體積與平面的壓縮、疊加,這種大膽省略又大膽突出,隨意為之的手法讓人聯想到道家的任性曠達、無己無 恃。頭微前傾,背稍躬,巍然成山,這是一種能包容萬物的更為寬闊的胸懷,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大自在。老子左手食指伸出"1",代表《道德經》中共出現過的十五次"一",一如"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"。右掌垂地,可謂之"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"。俯視像底部有一圓池,或如《西升經》曰:"譬如萬里坑,下有淡流泉。視之甚濁微,徹見底沙灘。窈窈而冥冥,不知所由然。亦如終逝者,不見其靈魂。"象征著道家以生命的本源之水,洗滌心靈的雜念,去除外在的追逐 ,還內心的真實。另外,水在道家哲學中也寓意著柔弱勝剛強,"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,莫之能勝,以其無以易之"。"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"。整座雕像以空見形,以虛見實,以無見有,以靜見動。"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"、"有無相生"、"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"。正如《西升經》中老君曰:"生我于虛,置我于無"。亦如蘇軾《送參寥師》:"靜故了群動,空故納萬境"。生命的本源其實就是空靈澄澈的境界。
二○○五年七月初,吳為山教授完成3.2米中稿后,就在山西宇達集團大型雕塑廠開始放大泥樣,宇達廠先采用進口全站儀測量三維,放大后輸入計算機處理放大圖,分兩段焊架上泥放大。吳為山教授三次赴宇達上架雕塑,根據大雕塑的視覺特性對老子的頭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再創造。宇達集團采用在泥稿上脫模刷蠟,在蠟型上運用樹脂砂造型,與一般人物像不同的是,《老子》銅雕采用中空雕塑創意,里外雙層均為雕塑表面,且內腹部從上到下選用《道德經》小篆文字,16米高竟有表面積700平方米之多,每塊平均約6平方米,共120塊型,每塊型背面均加有長寬致的加強筋,在鑄造過程中,宇達采用企業已通過的ISO9001質量管理國際證體系、ISO14001環境管理國際認證體系和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國際體系,并對每塊鑄件的抗拉強度、屈服強度、延伸率、硬度、厚度、化學成份進行嚴格檢測分析,確保銅雕的制造質量優質可靠。
在造型手法上,吳為山教授用形的混沌模糊來表現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搏之不得,離形而得似,舍形而悅影的"大象無形"。正所謂:"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"用詩的傳神寫意來體現老子的淳樸和寧、虛靜安詳的心態及慈祥、安樂、睿智的神情。正所謂:"見素抱樸","大辯若訥"。用氣的貫通順暢,一瀉而下來呈現"道"貫天、地、人的整體性,即天人合一、宇宙同化的道家思想。正所謂:"萬物含限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"。《易.系辭》上曰:"易之為道也,累遷,變動不居,周流六虛。"吳為山教授所塑的老子像凝聚他多年來對宗教、哲學、藝術的獨特的理解和思考,他把自己的感悟和才華融入雕像的靈魂,然后化為虛空,隨心賦形,以形寫意,以形傳神,最后臻入道藝合一的勝境。
歷代老子造像大多把老子作為道教崇拜之偶像來塑,抑或為了滿足虔誠崇信之心,抑或為了除禍消災之愿,而吳為山教授所塑的這尊老子之像,不僅再現了老子作為道教始祖的仙風道骨,超然灑脫,而且把他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,尤其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來塑。所以,我們所見的不是一座簡單的宗教塑像或一位兩千年前的普通老人,他其實是道家精神的一種代表,是中華文明的一座高山。
二○○五年八月二十日,首批銅雕構件運抵淮安現場進行安裝。銅雕內部設計了十根鋼架,鋼架與銅雕連接采用了防電位腐蝕處理方法。二十名宇達員工精心施工,焊縫全部采用半自動氬氣保護焊焊接,確保了焊縫強度超過母材強度。表面處理根據吳為山教授的設計思路,充分考慮了環境色調、抗紫外線、防大氣腐蝕等因素,使銅像藝術效果得以充分展示和體現。
|